女性卵泡、排卵及黄体的超声表现
- 2019年03月18日 浏览:1674 次
(一)卵泡
卵泡位于卵巢皮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,边界清楚,囊壁菲薄,内壁光滑。
月经早期:卵巢皮质内可见多个直径3--5mm的小卵泡,随着月经周期时间的推移,卵泡增大形成优势卵泡,而其他小卵泡逐渐萎缩。
当卵泡直径大于1.5cm时成为优势卵泡,1.8-2.4cm时为成熟卵泡。
在大于1.8cm的成熟卵泡中,15%-20%卵泡可以在一侧内壁探及细小点状高回声,即为卵丘。
卵丘的出现意味着卵泡排卵过程即将开始,时观察排卵较为可靠的指标。
监测排卵中需观察的指标:卵泡形态、数目、回声、卵泡大小等。
卵泡大小的测量:一般采取两个最大的垂直切面,测量其最大的三条径线并计算其平均值。
(二)排卵
排卵前卵泡一般为1.8-2.4cm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,药物诱发排卵者可达2.0-2.8cm。
排卵前卵泡除大小外还具有以下特征:
1. 卵泡壁下出现极低回声晕:在卵泡壁的内侧卵泡液中出现极低回声晕环,使得卵泡壁边界欠清。
2.卵泡张力降低和颗粒细胞层皱褶的形成,使得卵泡壁出现皱褶,形态不规则。
3.卵泡膜细胞层的水肿,可造成卵泡周围的回声降低。
4.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,卵泡壁上出现新生血管,血流阻力较低。
排卵的间接征象:
1.优势卵泡消失。
2.血体形成:卵巢皮质内无回声的卵泡位置由充满点状回声的囊性结构代替,且形态不规则,少数可为高回声区,边界不清、形态不规则,内壁较卵泡壁厚。
3.由于卵泡液的流出,大部分可出现少量盆腔积液。
4.子宫内膜分泌期反应,呈高回声。
5.血体周围血管扩张、阻力降低。
(三)黄体
排卵后72h左右,随着颗粒细胞、卵泡膜细胞及血管不断向血体内生长,最后完全代替血体而形成黄体,其超声表现为:
1.位于皮质内,形态不规则,呈高回声分叶状。
2.多为高回声。部分囊性黄体呈低回声,内壁较卵泡厚,边界模糊,囊壁内侧为低回声晕。
3.黄体内部血管扩张明显丰富,血阻低。
卵泡
卵泡、排卵、黄体是月经周期中的连续过程,在观察的过程中尚需与被检者月经周期情况相结合,不可盲目做出诊断,需要动态连续观察。